残疾少年流动“家”|运城慈善助残帮困|263期-2
2025-04-23 15:57:45

残疾青少年成长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在农村,一个残疾孩子通过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运城慈善助残帮困项目记下了这样一位农村青少年和家庭的琐碎日常。清明节后,项目成员走访了正在读高中一年级的晓峰和他的父母。县城的租住房里,晓峰父亲刚从老家地里带来一大袋子菠菜、大葱,母亲正忙着为儿子做午饭。院子里一辆电动三轮车,既是家里的劳动工具,也是家里的交通工具。


图片

(晓峰家县城租住地,图片已获授权)


从初中到高中4年多的时间里,为了孩子上学,晓峰父母先是乡里、再是县城,一直租房子陪儿子读书上学,一天也不敢耽误。晓峰的不幸源于12岁玩耍遭遇的一场意外,致使左腿严重残疾,失去了站立功能。


晓峰母亲告诉我们,孩子一瞬间变成残疾后,一家人思想都转不过弯:孩子正值小升初的关键时刻,最不能耽误的是学习,因意外又不得不在医院和床上度过3个月,好在孩子争气学习好,“少年无畏”也没完全意识到残疾给自己未来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困难。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及时为孩子提供了“送学到家”和“周末陪伴”;作为家长,面临如此横祸,我们只能避开孩子伤心。可再伤心也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放弃未来。我们俩商量好:他爸以家里为主,多从地里创收,农闲再打打工;母亲陪孩子上学,考上了先租房子,再难也要坚持上到哪儿供到哪儿。一年365天,这个家天天都在高速运转着。因为他们有一个残疾的孩子。


说话间,晓峰爸爸的三轮车进院了。晓峰习惯的将大拐杖提在手里,晓峰爸熟练的一个侧身,背起孩子进屋了。晓峰简单地和项目人员打了招呼,直接被父亲放在了餐桌靠墙的位置上。项目组欣慰的是,晓峰很要强,很自信,学习成绩也不错。经济拮据是一家人面临的最大困难。县城不比乡里,孩子学杂费、吃喝拉撒加房租,家里的各项开销、地里的投入,一家人一年没个五、六万元过不去。

图片

(晓峰老家,图片已获授权)

高中还有两年。孩子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一家人的付出一定会有好报。


看到故事的你,同情晓峰一家的你,请你帮帮这个需要帮助的农村家庭、农村励志少年。运城慈善助残帮困项目,愿与你一起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残疾人家庭。